第 729 期
內容監制:孫柯 頁面監制:侯了 欄目主持:林楠 編輯:譚周
第 729 期
城開高速是石垚工作后全程參與修建的第一條路。從北京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畢業后,石垚本有機會留在北京進央企,但他選擇回大山,參與城開高速建設。于他而言,這是一條經過家鄉的路,一條結束山區老城不通高速的路。
這條路,穿越大巴山腹地,部分路段橋隧比達99.2%以上。6年多來,翻山跨河施工,隧道內斗暗河、戰溶洞……石垚扎根大山,與團隊一起啃下一個個“硬骨頭”,完成有“地質博物館”之稱的旗桿山特長隧道等建設任務。
隨著城開高速繼續向陜渝界推進,他選擇繼續堅守,再干4年多,和團隊一起打通這條出省通道。
走出大山
山里娃考到北科大讀研 他本有機會留北京
7月30日,城口雞鳴鄉,城開高速城口雞鳴至開州譚家段通車儀式在這里舉行。
雖然烈日當空,但仍有不少周邊居民趕來,這條路大家盼了太久。
石垚和他們一樣激動,這次通車的路,另一頭就是他的老家開州譚家鎮。
老家四周山嶺綿延,上初中前,石垚去開州城區的次數屈指可數。兒時的他渴望快快長大,去看看大山外的世界。初中畢業后,他考上師范學校。
可山的那邊依舊遙遠。讀師范時,石垚班上很多同學從城口到開州,坐車翻雪寶山,一走就是8個多小時,遇到下雨天,路上常有落石。交通阻礙,不少人一個月甚至一學期才回一次家。
在鎮上的中心小學當老師后,石垚去過一次城口雞鳴鄉。過雪寶山時,遇到大雪,被困在山里一天一夜。
他想劈開大山看世界。石垚砸掉不少人眼中的“鐵飯碗”,辭去工作,到萬州繼續讀高中。5年后重拾書本,他知道想要追上大家,只有投入更多,就像出山的路,哪怕崎嶇顛簸,也要向前。
英語是弱項,石垚制定了學習計劃,每天早上6點到8點,1小時練口語,1小時刷題。高中三年,他幾乎是一學期才回一次家。
終于,他收到了北京科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選擇了與路有關的土木工程專業。
“我看到路給大山里帶來的變化?!笔瘓愖x高中時,萬州至開州高速路通車,回家的路從3個多小時縮短到1小時內,讓他連呼“太爽”。而更多的驚喜是:鎮上的車多了起來,老街變新街,“大家到開州城區逛個街,下個館子也是常事?!?/p>
進入大學,石垚專攻隧道工程;實習時,他主動申請去山區高速路項目。
畢業時,導師建議石垚繼續讀博深造,也有進入北京一央企的機會放在他面前,但得知開州至城口將建高速,重慶高速集團正在北京招人,他毅然放棄了其他機會,跑去投了簡歷。
石垚的決定急壞了父母:家里好不容易出個研究生,有機會走出大山,卻選擇回來,還是干修路的“苦差”!
自小生長在大山中,曾經,大山是他拼盡全力想要走出去的地方。學成歸來,他想讓大山不再是阻礙。石垚向父母道出想法。
母親悶著頭不再說話。沉默許久,爸爸開口了:“想好了,就去做;選擇了,就一定要堅持下去?!?/p>
回到大山
打“B超”探地質特長 隧道里斗暗河、溶洞
駕車行駛在城開高速已通車路段,汽車鉆進隧道,出來又上大橋,隨后又進入一個隧道。洞內燈光和洞外陽光交錯,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雄偉險峻,以及背后建設者的不易。
城開高速地質條件復雜,部分路段橋隧比高達99%以上。作為城開高速城口工程部主管,從高速路前期地質勘察、到施工建設直至完工,期間遇到的各種問題,石垚都要“見招拆招”。
2016年,初到城開高速,石垚和團隊要做的就是地質勘察。像蜘蛛人一樣系著安全繩在絕壁上探路,摸著溜滑的石頭過河,是他的日常。一次地勘鉆孔檢查中,徒步過河時,他腳下一滑,手臂擦傷一大片。
進入施工建設期,與滑坡、巖溶、暗河、涌水、突泥等各種突發情況不時“相遇”,他知道,此前所學派上用場了。
團隊在城開高速建設中不斷探索,在石垚牽頭下,形成了一套適用于城開高速特有的綜合超前地質預報體系:先給隧道打“B超”、再掃描,地質、物探與鉆探相結合,多種方法探測隧道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質情況。
“前方有溶洞,馬上停止施工!”在修建旗桿山隧道斜井時,石垚和團隊進洞不到100米就遇到攔路虎。綜合超前地質預報顯示,溶洞長約120米,里面還藏著一條寬達22米的暗河,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塌陷。石垚和團隊反復研究,最終打洞引水,跨過溶洞、暗河。
繼續向前,綜合地質預報接連發出預警:前方有暗河、涌水攔路。最大一次水量倒灌至斜井洞口,洞內就像“水簾洞”,人要進去查看,只能坐橡皮艇劃進去。
“旗桿山隧道,被業內專家稱為‘地質博物館’,地質條件復雜程度超乎想象?!敝貞c高速集團顧問公司副總工程師袁小冬說,所幸在綜合超前地質預報體系協助下,一次次化解風險,未發生因不良地質造成的安全事故。
洞中架橋、洞中打洞、水泵抽水……石垚和團隊智斗暗河、溶洞、涌水等各種復雜地質,旗桿山隧道成為全線首個貫通的5公里以上的特長隧道。
隨著城開高速向陜渝界推進,長達13.5公里(重慶境內5.3公里)的大巴山隧道已開工,這是石垚下一個要啃的“硬骨頭”。
堅守大山
再干4年打通出省通道 想帶孩子看通往“遠方”的路
參加完通車儀式,石垚匆匆趕回施工現場。雖是周末,但大巴山隧道里,施工熱火朝天。
從30歲投入城開高速建設,到36歲城開高速通至城口境內,在這條路上,石垚度過了6年多時光,娶妻、生子等人生大事,都在這里完成。
妻子吳堰橋和石垚是老鄉,在開州工作。雖然家就在修路沿線,但夫妻倆聚少離多,有時一個月也見不上面。妻子對他唯一的要求是——“生孩子必須在場”。
但這個約定,石垚卻差點沒能遵守。
2020年,城開高速建設進入關鍵期。石垚在工地、中心城區兩邊跑,每天忙得腳不沾地。9月2日深夜接到妻子電話“要生了”,他開著車從中心城區趕到開州醫院時,已是凌晨5點過??吹斤L塵仆仆的丈夫,獨自在產房待產的妻子,大哭起來。石垚寬慰著妻子,自己眼眶卻濕了。
“產后也沒時間好好陪妻子,差點被她微信‘拉黑’?!闭劶按?,石垚心里滿是愧疚。
“當時是生氣,可看著這路一點點延伸,鄉親們都眼巴巴地盼著早點通呢。我知道他(石垚)做的事對大家好,就是怕他太辛苦?!闭f起丈夫,妻子吳堰橋更多的是驕傲和心疼。
眼見城開高速即將通到城口縣城,已經成長為工程師的石垚接下了新任務:城開高速將繼續向陜渝界推進,打通出省通道。這意味著他要在大山中繼續堅守4年多。
6+4=10。這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人的一生有多少個10年?辛苦嗎?值得嗎?甘心嗎?石垚只記得,6年前,剛來山里地質勘察時,有村民得知是“來修路的年輕人”,熱情地邀他們到家里吃飯;部分路段通車時,有村民笑裂了嘴,說等路通了,一定要帶從沒走出過大山的老母親出去看看。這一點一滴,都讓石垚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
“我支持他!”妻子吳堰橋相信,對工作有責任心的人,對家庭也一樣負責。
最大的遺憾是什么?“雖然我修了很長的路,卻很少帶她一起上路旅行?!笔瘓愓f。
夫妻倆約定,下一次旅行就定在城口——等城開高速通至城口縣城時,帶上孩子,一起看看自己刻下青春、灑下汗水的路,帶著大山里的夢想通往“遠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