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重慶七百余載 多功城硬是功臣
在重慶市兩江新區翠云街道云卉路社區,有一座古城雖鮮為人知,但它卻曾與釣魚城同輝,守護重慶七百多年。
山石嶻嵲,因巖為城——這便是多功城。它是重慶中心城區范圍內保存最好的南宋抗元古城墻。
今天,我們一起回望歷史,去了解這座曾作為重慶城重要防御屏障的多功城遺址。
重慶城的防御屏障
多功城為兩江新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多功城為重慶直轄后的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遺址隸屬于兩江新區翠云街道,地處江北向斜丘陵地帶翠云山上。城址依山而筑,平面呈不規則形狀,北部較寬,南部較窄,城墻為夯土包石結構,周長約55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有東、西兩座城門。
多功城位于渝合古道南段,緊鄰渝鄰古道,介于“防御支柱”釣魚城和“防御核心”重慶城之間,是南宋末年防御重慶城的重要前哨和屏障,也是目前重慶中心城區范圍內唯一保存完整的宋元(蒙)戰爭城址,拓展了宋元(蒙)山城防御體系研究領域,豐富了宋元(蒙)山城防御體系內涵。
多功城以山巖為城,視線極佳。若是夏季天氣晴朗,站在多功城上,可360度環視遠山近水,遠至北碚、水土、蔡家、歌樂山,城中的大坪、浮圖關,甚至重慶與鄰水交界的華鎣山均清晰可見。
古城兩面為懸崖峭壁
古城東、北兩面,皆為懸崖峭壁,西南兩面山勢也相當陡峭,僅有一條道路通往古城。多功城遺址內有一汪池水,相傳該池常年不枯,逢天旱時節,附近皆無水可取,唯此池水不間斷,即使被敵軍長期包圍,城池也可堅守下去。
關于城墻始建年代,《讀史方輿紀要》引《志》云:宋淳祐中筑以拒蒙古。淳祐年間是公元1241年-1252年,是宋理宗趙昀的第五個年號,南宋使用這個年號共12年。
多功古城內東北部有天池,清代乾隆《巴縣志》記載:“城中有翠云寺,寺池寬二丈,深一丈,清瑩徹底,雖大旱不涸,錦鱗千尾,燦若浮金?!?/p>
南宋咸淳年間,為抵御元(蒙)軍襲擾,居中聯絡合川釣魚城與重慶主城,時任四川安撫制置大使朱禩孫以多功寺為基礎修建了多功城。至元十三年至十四年,多功城因元軍圍攻重慶而遭到廢棄。明代永樂至正統年間,多功寺得到重建,正德至萬歷年間,寺廟已經極為興盛。
明末,多功城為張獻忠部下劉文秀所占領,作為進攻重慶城的前哨與后勤基地。
清代,多功寺改名翠云寺,并于乾隆五十八年得到大規模修繕,之后于嘉慶年間或因白蓮教之亂而毀棄,直至道光二十二年得到重修。咸豐三年、光緒二十四年,地方縉紳為防備匪患兩次占用筑城??箲饡r期,江北女中遷至多功城內,解放后建有花朝中小學。
戰爭時承擔特殊使命
據文物專家介紹,多功城城墻堆積有三期,第一期在基巖上構筑夯土墻,第二期城墻在第一期城墻基礎上修筑,第三期城墻主要是對第二期城墻的修補。
第一期城墻筑造工藝與合川釣魚城遺址等重慶地區發現的宋代城墻建筑工藝相近,結合出土遺物及文獻記載,判斷其即為南宋末年筑造的多功城;第二、第三期城墻,當為清代的兩次重建。除此之外,城內還發現有道路和采石場,西城外發現的石板路可能為釣魚城通往原江北縣的古道。
翻閱歷史可以發現,每當戰爭時期,多功城就會承擔特殊的使命??谷諔馉帟r期,在各大中學校紛紛遷往重慶的大背景下,多功城成了原江北縣中學女中部,與之相望的則是徐家灣的男中部。離多功城不遠的李家灣,還建有一所內遷的青年大學。這時的多功城,設有數十間教室。
昔日的練兵操場,成了江北縣中學女中部的體育操場。據說,那時的江北女中,學校設施俱全:設有禮堂、樓臺、戲臺、跑道、單雙杠、圖書樓和水池?;蜃∽x,或走讀,在校學生有七八百之眾。
延伸
承載文化遺脈 古城見證歷史
時光荏苒,時間來到現在。在這塊土地上不僅見證了歷史,也見證了兩江新區城市化的進程。
如今的多功城所在的云卉路社區是典型的農轉非安置社區,也是一個現代化的宜居社區。云卉路社區東起云竹路、西至金興大道、南以金開大道為界、北接翠蓮路,轄區面積1.86平方公里,現有1個農轉非安置小區,16幢居民樓。
作為古代軍事防御城址的多功城,歷經歷史風霜仍然屹立于發展迅速的兩江新區,與重慶園博園隔空相望。
如今的多功城遺址不僅是兩江新區文化遺脈的代表之一,同時也是研究巴渝地區歷史、政治、軍事以及古城堡建筑的重要載體。據上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