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屆智博會給重慶帶來什么·城市篇|越來越聰明的“大腦” 讓城市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重慶日報客戶端 吳剛 夏元 張燕
城市是一個龐大的系統,越是復雜,越考驗治理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p>
信息化時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呼喚數字助力,需要技術賦能。
城市越來越“聰明”,生活越來越便捷,這是重慶市民最切身的感受。
你看,智能城管系統如同“千里眼”,道路一旦積水便自動抓拍上報提示檢修;企業辦稅像“點菜”一樣方便,點擊智能系統屏幕便可逐項填寫;智慧社區便民服務中心24小時“不打烊”,群眾的辦事體驗不斷優化……
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智慧名城”建設。
在連續四屆智博會的推動下,重慶“云聯數算用”全要素群加速聚集,城市“腦容量”快速擴容,管理效率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這個鮮明標識印刻在智博會的辦展實踐中,也印刻在重慶城市治理的細節之中。
如今,第五屆智博會以“智慧城市”為年度主題,緊扣“重塑城市未來”,為世界全景式呈現智慧城市所涉及的基礎設施、智慧中樞、智慧應用等各個環節。
一座會“思考”的城市,躍然眼前;一個更“智慧”的重慶,指日可待。
城市系統智慧化,治理效率大幅提升
智慧城市,應當是一座“不一般”的城市。
不一般,體現在效率上。智能化,承載著市民對“高效”的期待。
馬路上的井蓋破損,嚴重威脅行人安全。要報損維修,程序走下來,至少也得幾天。與這樣的低效率說“拜拜”,是建設智慧城市的應有之義。
在江北區,街道網格員若發現井蓋破損,可立即通過智慧城管移動終端拍照、錄取相關信息,上傳至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隨后,該中心通過智慧城管綜合監督平臺,迅速聯系并交辦至相關責任單位來現場查勘修復。
井蓋雖小,卻是以智能手段消除城市“頑疾”的生動寫照。
針對城市管理的不同業務功能,江北區建立了21個智能系統。目前,該區綜合監督管理、環衛智能管理、城管執法工作等城市日常管護,均實現了智能化。
智能系統織就了一張“數據大網”,覆蓋市政設施運行管理,讓城市“耳聰目明”。
這些智能系統背后,還有一個更大的“1322”新型智慧城市管理模式,包括城市管理大數據中心“1個中心”,綜合監督管理平臺、惠民服務與市民參與平臺、業務管理平臺“3個平臺”,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全業務融合平臺“2個支撐”,以及大數據分析平臺、部件物聯平臺“2個輔助”。
如今,借助這樣一套模式,江北區已經實現了自動分析、上報、處理和反饋的全智能城市管理。
智能之“妙”,不在于概念新潮,而在于其回應了城市治理中的“效率焦慮”。
和江北區相比,重慶兩路果園港綜合保稅區(下稱綜保區)的城市智能管理水平,毫不遜色。它運用了5G云網一體化應用技術,通過“一張底圖”全面整合數據,“一個中心”全景展示形象,“一個平臺”全方位實現數據開放融合。
一張底圖、一個中心、一個平臺,讓整個轄區的市政、安防、服務實現高效運轉。
以前,綜保區轄區巡邏都是人工進行,既耗時又耗力。如今有了5G智慧安防系統,通過5G攝像頭,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工作人員只需在指揮中心提前編排好路線,就可以坐在智慧中心里實現關鍵點位的“高清視頻巡邏”,隨時隨地巡檢隱患。
在四屆智博會的推動下,智能化已經成為重慶城市管理的必備手段。
截至目前,全市共享公共安全視頻15萬余點位,中心城區市政跨江大橋橋梁結構運行狀態監測系統達15座,完成路內停車泊位智能化改造2萬個,兩江四岸核心區城市照明智能化控制程度達到100%。
城市有多“智慧”,治理就有多高效。
“數據跑”代替“群眾跑”,滿意度大幅提升
智慧城市,應當是一座“不一般”的城市。
不一般,體現在效果上。智能化,承載著市民對“滿意度”的期待。
體驗便民服務,家住大渡口的市民趙迪感嘆:“辦理駕駛證期滿換證真是太方便了。實名認證、提交資料,車管部門后臺受理、審核、制證,快遞送證上門,3個工作日就搞定?!?/p>
感受便企服務,創業者李女士感嘆:“以前,換領營業執照手續繁瑣,材料齊全的情況下也至少要跑兩次,材料不齊還得反復跑,沒個三五天辦不好?!?/p>
這一切,離不開一個App。2018年,首屆智博會在渝舉行,同年,“渝快辦”上線。作為在線政務服務平臺,這個應用集合了預約掛號、查詢高考成績、辦理公司注冊等數十項功能,真正做到了指尖觸達,掌上通辦,讓群眾更愉快。
以巴南區為例。借助“渝快辦”,該區已實現所有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今年來為市民提供足不出戶“淘寶式掌上辦”政務服務65萬件次,工作人員減少59.9%,經費節約61.7%,效率提升90%。
智慧城市,就是要讓“數據跑”替代“群眾跑”,用滿意度提升增強市民幸福感。像“渝快辦”這樣的在線政務服務平臺,重慶還有不少。
——“渝康碼”,用紅、黃、綠三色碼標注疫情防控等級,為重慶精準防控疫情提供有力支持;
——“渝快政”,已上線車輛管理、政務通訊錄、公文收發等數十項功能,為全市一體化協同辦公帶來極大便利;
——“渝快融”,已發布近百項金融產品,融資金額超過400億元,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2021年末,全國信標委大數據標準工作組發布評價報告指出,“重慶基于政務數據開放共享打造的‘渝快辦’‘渝康碼’‘渝快融’等典型應用具有示范推廣價值?!?/p>
城市有多“聰明”,生活就有多幸福。
智慧城市建設,重慶走在全國前列
智博會有會期,但重慶智慧城市建設的步伐從未停下。
通過智能手段管理城市,讓群眾和企業共享智能成果,重慶是怎么做到的?
頂層設計發力。首屆智博會召開后不到兩個月,重慶就成立了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與目前全國已單獨設立大數據管理機構的省市相比,重慶市大數據發展局兼具大數據“應用”“發展”和“管理”職能。
這樣的定位,全國獨有。
2019年3月,重慶再次在體制機制上大膽創新,構建起總云長-系統云長-部門云長-區縣云長的工作體系,把“管云”“管數”“管用”推進機制和工作責任,層層壓緊壓實,從而切實打破部門數據壁壘,推動所有單位的信息、數據加速向“云端”匯集。
通過全市統籌,重慶切實破解了部門重復建設的數據“孤島”和數據“煙囪”難題。
要素集群匯聚。目前,重慶加快構建“云聯數算用”全要素群,已建成投用中國首條、針對單一國家、點對點的中新國際數據通道,建成5G基站7.3萬個、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量在西部排名第一,并獲批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
此外,重慶市數據中心集群已具備9萬個機架、45萬臺服務器的支撐能力,建成了數字重慶的云平臺,也形成了“一云承載”的共享共用共連的云服務體系,政務云的上云率已經達到100%。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重慶在全國率先構建起國家、市、區縣三級數據共享交換體系,和以云計算、高性能計算、邊緣計算為主體的多元化先進計算產業生態體系,全市規劃算力高達1200P。
應用場景落地。在連續四屆智博會的推動下,重慶在“住業游樂購”全場景集的打造上下足了功夫,以“城市大腦”為統領,以統一的數字底座為支撐,以應急管理、智慧消防、村社法律服務、智慧停車、明廚亮灶、智慧交通等應用場景為重點,目前已經初步構建起“8大基礎能力+6大支撐體系+10個以上融跨平臺及100個以上典型應用”的“三融五跨”建設體系。
經過多個維度、全方位的推動,如今重慶智慧城市建設水平已經走在全國前列,先后獲得“2019年全國新型智慧城市典型地區實踐”、2020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等榮譽稱號,并先后入選全國十大新型智慧城市典型示范案例、全國十大新型智慧城市典型地區實踐等榜單。
在重慶,“智能化,為生活添彩”,正從設想變成現實。